9月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京举行。我校人文学院教师徐晓杰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徐晓杰,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二级教授、文学博士、文艺学方向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省优秀教师、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佳木斯市“三江英才”。从教31年来,她将爱融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相连,给予学生一生成长和奋斗的动力,为钟爱的高等教育事业倾情付出,诠释了德高为师、行为世范的时代内涵。
教育初心,矢志不渝
在教学中,她以“做一名有爱、有责、有法的教师”为座右铭,以“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为与学生共勉的箴言,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从踏上三尺讲台起,她就坚定了一个信念:教书育人不是教师的稻粱谋,而是学生的期盼,是家长的重托,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的一份责任和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可如何更好地将责与爱的情怀落地,不断提升育人质量?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永恒命题,也是需要不断挑战的困难。
为了让学生们能跨进文学的大门,享受文学的真正魅力,享有学术的最新资讯,她充分利用文学课的育人优势,用现代文学精神烛照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她和学生们分享以鲁迅为代表的几代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与探寻,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困惑、焦虑与思考,对个人和人生的存在意义的苦苦追寻,对文学新形式的自觉与超越……在她的倾心讲授下,中国知识分子于现实功利之外的理想与精神层面的不懈追求,内化为了引领学子们的思想与精神资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她不断提升自己,加强业务能力,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新资料,精心设计,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不断反思、调整;课堂上追求“心无旁骛”的境界,以充沛的激情投入,建构了有自己风格的精品课堂。
教学创新,引领潮流
多年来,她始终紧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探索新思路、新方法。2019年,她主持建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共享课,现全国已有选课学校66所,公众选课所属学校111所。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建设混合式课程。由她主讲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于2021年获批省本科一流课,2022年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学团队培育项目。
她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构建了“文学类课程‘六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文史哲交叉融合—本硕协同培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中提升育人效果。2022年,该成果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深耕,硕果累累
她注重以教学带动科研思考,以科研促进教学内容深化。近年来,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完成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获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主持撰写的教学案例被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收录;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6篇、北大核心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篇;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
学生为本,倾心育人
她倾心育人,严爱有加,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给了学生。在学生培养中,她特别强调论文写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从学生选题到论文框架,到字词句段,甚至标点符号,她都层层严格把关,反复指导修改。学生的论文上留下了她大量的批注,办公室、家、食堂,出差的高铁上、飞机上都留下她指导学生论文的身影。
严格的要求换来了学生们的成长与进步。她指导的毕业论文质量平均水平高,带领的文艺学团队增设了“预开题”“预答辩的预答辩”等培养环节,历年论文成绩优秀率都很高,对学生毕业后工作态度、思维能力、文字规范程度带来大幅提高。她指导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作文大赛获一等奖,研究生在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获特等奖。同时,她把自己对学生的关心与指导延续到他们的生活中和毕业后。经常有学生在遇到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思想中的困惑,乃至恋爱的危机时向她倾诉、寻求办法,引领学生走出困境。正是这种责任与情怀,让她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被学生称为“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文化服务,精神传播
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她还承担了大量校内外文化服务工作,将人文精神传播开来;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撰写教科研项目书;担任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首席考官,圆满完成11次面试工作;作为省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多次承担新入职教师师德培训任务;在全校范围内为师生作《文学与人生》《生命的热度》等讲座,任读书会领读人。同时以文化服务地方,为市政协、电视台作经典解读讲座,在黑龙江省“教育家精神大讲堂”报告会上作宣讲,均得到高度评价。
31年不懈追求与奉献,徐晓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扬,先后获得了市三八红旗手、校三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未来,她将继续带领学子们不负韶华、无负生命,书写更加精彩的教育篇章。